《梁家河》读后感
蒋宗佑
近日,我深入研究学习了《梁家河》这本书,翻开此书,在扉页上写着习总书记的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罢此书,我感受到了习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和攻坚克难的意志。
去年12月上旬,我有幸到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开启自己的红色之旅,去感受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去感悟了这个小村庄的“大学问”。在梁家河村,我看到了当年习总书记走过的蜿蜒山路、打过的水坠坝,在他曾劳动过的公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等旧址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奋斗气息,书中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回放在眼前。习总书记曾说过“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再踏上梁家河村的这片土地,我意识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以及习总书记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这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此次红色之旅后,我重温了《梁家河》,对于书中的人、景、事,我有了更深的记忆,也感悟到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坚定理想,不懈努力,牢固树立为民初心
1969年初,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里,他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吃粗粮简食……此后,他回忆说:“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古人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梁家河村,习总书记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地,我们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也必须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讲奉献、讲觉悟、讲大局。在信访室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体会尤深,这里是我们倾听群众呼声的窗口,也是在这里,我们建立了和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坚持学习,不断实践,锤炼自身坚强党性
习总书记爱读书,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求知若渴,博闻强识。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当初,青年习近平拿着装满书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梁家河的村民一提到习总书记,依旧称其为“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后生,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求知精神,塑造良好的知识品格,牢固树立学习立身的理念,始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一种常态。《礼记》中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总书记的经历让我感悟到,无论工作有多么繁忙,生活有多么辛苦,也不能忘记学习,要争当热爱学习之人。良好的知识品格一旦形成,我们将会受益终生。
坚持奋斗,不忘初心,永葆务实干事本色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带领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良田,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离开梁家河后,他依旧惦记着村里的大小事务,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当40年后习总书记回到这片黄土地上考察调研时,他操着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与乡亲们亲切互动,即使已分别近半个世纪,也能对往事记忆犹新,拉近和村里叔伯婶姨们的距离。这也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忘本、不忘根,重感情、接地气。只有脚踏实地了解百姓需求,扎扎实实做好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工作,才能小处见大,细中见优。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天地,在工作时,更要做到《梁家河》书中第三部分讲到的“一碗水端平”、“做行动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增强担当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大胆试、大胆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去谋划和推动工作。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作风,积极学习领悟《梁家河》一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扎实推动纪检监察各项工作,始终做党的忠诚卫士,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心中流淌出一条奔流不息的“梁家河”!
再读《论语》有感
姜丽丽
疫情期间,我重新读了一遍《论语》,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代儒家大牛孔子的思想,它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其实我看书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因为疫情在家闲着无聊,也不是陪孩子学习时消磨时间,而是因为随着孩子看的书越来越多,问的问题也多了,有一些我不会回答,有些想表达又觉得词不达意,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在工作中,处理一些事件时,自己的表现有时不尽如人意,不尽善尽美。
工作10年后再读论语,真是受益匪浅,它是一本能给你正能量,能给你智慧的书,其中几则给我印象颇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努力吸收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以称为老师。我觉得对于一名巡察干部的我来说,确实还没有做到熟练掌握业务相关的知识,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以至于在给相关问题定性时还常常需要查阅资料。“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一个人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连基本业务知识都掌握不好,还怎么谈精准运用、灵活运用、成效创新呢?“业精于勤,荒于嬉,”知识只有日积月累,时常巩固,方可积淀下来。或许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感觉都很忙,但时间像海绵,每天其实只要挤出那么一丁点,多读勤学,温故而知新,一定能够取到叠加效应,让自己的储备越来越丰厚。工作需要的时候方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因正直而生,不正直的人能避免于祸只是侥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不正直的人生活得也很风光,这不禁让人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但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的加大,那些不正直、罔顾谋取私利的人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保持正直品性,更是我们的应有之义,是远离祸端的根本。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就是要秉持正直公心,认认真真做好各项工作。群众工作无小事,每一件都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得好不好,从小处说,影响到群众对工作个人的判断,从大处说,影响到对所代表的群体、代表的组织看法,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或许对我们个人来说,偶尔心存私念,却侥幸免于祸端,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但过多的小概率会而让群众的不满成为大概率,到时就不会“罔之生也幸而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时刻保持清廉正直之心,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地服务好群众,积极响应群众群众的所需所求,决不抱有一丝侥幸之心。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要严谨讲诚信,博爱众生,多和有德行的人接近,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其他。是啊,“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后悔的事。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更多跟家人朝夕相处的时光,细细看来,老爸老妈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不知不觉已悄然老去。我们工作之余一定要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唠唠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和兄弟姐妹都不和睦,又怎能在其他方面有多好的作为呢,其言行还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人生立于世,在孝悌的同时,还要具备仁爱、诚信,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成长先成人,我们一定要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仁爱诚信,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良好的家风代代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长,今后我还要读更多的经典书籍,因为那里藏着人生智慧,当你在工作中、生活中彷徨迷茫时,不妨翻开《论语》,你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