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幸福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大的命题。对幸福的体验感受和认知表达,人们有共性的情感诉求,更有个性的价值取向。
关于幸福的回答,知乎上有个神回复:小桥流水人家,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西瓜。你丑,没事,我瞎。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常见,实则简单。美国资深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戈登·利文斯的《幸福的秘诀是选择性关注》去繁就简、直奔主题,他指出幸福的三个要素是有事可做、有所爱和有所期待。如果你选择把你的意识和精力集中在能给你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人和事上,那么即使暂时身处不如意的世界,你也能拥有幸福。
在压力大、节奏快、矛盾多的当下,人们习惯性焦虑,迫不得已而急功近利,身体心理时常处于紧绷的状态,那么,稳稳妥妥的幸福感就成了稀缺资源。按戈登·利文斯的说法,对身边人和事选择性关注,自然会少了许多的烦恼和不安,在爱的包裹中、在期待的目光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幸福就永远在身边。
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和“为什么不呢”,而难点在于知道应该问哪一个。
改变的先决条件往往是明白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对于那些于我们无益的重复行为模式,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越多的人不自我审视,越能证明自我反省所蕴含的艰辛和可能带来的尴尬。
大多数人都仿佛是一个自动驾驶仪,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即使做的事并没有意义,他们也很少停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自我和他人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整体幸福感。这就像一个循环,一旦陷入,就很难挣脱束缚去做些有意义的事。人们经常来找我咨询和开药。他们受累于悲伤情绪、疲劳,对从前的爱好失去兴趣。他们的日子一成不变:不满意的工作,不多的朋友,大片的空虚。他们感到被剥夺了作为人应享有的快乐。
过去的行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行为。如果你的日常行为和决策并不能使你幸福,就需要慎重地改变方向。无论你的处境看起来多么黯淡,总会有一个选择。我是这么跟自己的病人说的:好消息是,我们对抑郁症的症状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坏消息是药物不会让你快乐。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痛苦,它是一种我们生活得有意义且快乐的积极状态。能让我们快乐的并不是我们应得的,而是我们期待的。
幸福的三个要素是有事可做、有所爱和有所期待。如果我们拥有有意义的工作、稳定的人际关系和愉悦的期待,我们就很难不快乐。我用“工作”这个词来形容任何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活动,如果有一种能赋予生活意义的有趣爱好,那就是我们的工作。你也可以尽可能去探索那些能带来幸福感的事,能够经历和控制的越多,就可能越快乐。曼迪·黑尔说:“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工作。不要让任何除你之外的人来掌控你的生活。”
大多数人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好处。人们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是有益的,而是因为他们不再有动力去做。他们在被动等待,直到感觉稍微好些。通常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然而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不能真的等到有动力的时候才去主动尝试更好、更有意义的经历。此外,很多人都在等待有人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要知道,陷入情绪困境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失去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失去了选择去做那些能快乐的行为的能力。因此,无论你是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还是幸福的生活,你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你期望别人改善你的生活或让你快乐,你将会一直失望。
你可以一直去做那些能成为日常习惯的事情。这需要时间,但这是一项值得的投资。事实上,生活中所有能产生快乐的过程都需要时间,通常这个时间很长,因为它包括了学习新事物,改变旧行为,建立新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耐心和决心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
大多数人因为恐惧而受困于枯燥的生活,他们害怕安全区外的一切。我经常问那些害怕承担风险的人,你冒过的最大的险是什么?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选择了一种多么“安全”的生活。将自己局限于安全区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害怕尝试的每件事,我们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起限制了现在和未来。通常是恐惧和它的近亲“焦虑”,阻止我们做那些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所以,你的头脑应该能够随机应变。去挑战,然后得到回报。克服恐惧和沮丧的决心是消除痛苦的唯一解药。
当然,我们许下的很多诺言都没有兑现。我们渴望做不少事情,比如自我学习、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谈一场恋爱……我们很清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然而我们通常做不到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必须要做的事。不过,当你越来越多地体验到容忍、感恩、成就感,感到生活中有一种充实感而不是空虚或匮乏时,你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幸福生活的真正秘诀是选择性关注。如果你选择把你的意识和精力集中在能给你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人和事上,那么即使暂时身处不如意的世界,你也能拥有幸福。(作者:戈登·利文斯
美国资深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