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命名镇村是初心使命发源地。本期清风之旅带大家走进开发区和沿河镇,探寻红色记忆,重温烈士事迹,感悟初心和使命。
秉文村
方秉文烈士,1921年出生于淮阴王营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方秉文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于是组织罢课、游行等革命活动。抗战时期,曾担任中共盐城县委(含现在的建湖县)书记、中共盐阜地区12区(现钟庄街道一带)民运队长、区委书记,经常组织地方武装和干群进行反“扫荡”。
安葬在陆庄革命烈士纪念塔里的抗日英烈除方秉文烈士外,还有在陆庄、草堰口、古基寺等战斗中牺牲的126名指战员。
方秉文烈士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组织游击队打击日本强盗、汉奸土匪,敌人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胆战心惊。1941年夏,日伪对盐阜区实行第一次大扫荡,并妄图占领湖垛,设立据点。方秉文掌握这一敌情后,认为要粉碎敌人的阴谋,必须先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他于7月1日,在湖垛西的伴孤庵召开约两万人参加的反扫荡誓师大会。后来,他还在毗卢庵、陈村小学等地召开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贫雇农积极分子大会,发动群众搞二五减租、四六收分。
敌人害怕方秉文,更加痛恨方秉文,千方百计寻机要将他杀害。1941年7月,土匪头子孙景辉打听到方秉文的住处毗卢庵,并连夜到敌人据点告密。当夜,敌人偷偷包围了毗卢庵。《建湖抗战往事》记载了方秉文烈士牺牲的细节:“7月22日夜,方秉文在住所入睡不久,土匪头子孙景辉率50多人,分3路直扑12区区公所临时驻地——毗卢庵。土匪越过岗哨,冲进庵内。方秉文一听枪响,立即起床,开枪还击,不幸腹部中弹,在毗卢庵南门壮烈牺牲。”方秉文烈士在遇袭时,命令战友们撤退。自己用枪打死很多鬼子和土匪,同志们全部安全撤退后,自己中枪牺牲了。
1942年7月22日下午,在方秉文牺牲一周年的日子里,建阳县委、县政府(现建湖县)在方秉文牺牲的地方,召开4000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同时决定将烈士牺牲地命名为秉文区。后来,在建立大乡时,又将烈士牺牲地命名为秉文乡,所在地中学被命名为秉文中学。人民公社化时,秉文乡被命名为秉文人民公社,现为钟庄街道秉文村。方秉文烈士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在秉文村流传。
天美村
天美村位于沿河镇东南方,是由原来的桂东、富强两村合并而成,共有20个村民小组。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滕天美烈士,上级政府把他生前所在的义滕乡命名为天美乡,2000年撤乡建镇合村并组后,命名为天美村,沿革至今。
《盐阜革命烈士传》《建湖红色记忆》等文献记载:1895年,革命烈士滕天美出生于沿河镇原富强村一户农民家庭,1941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阳立县后,他任建阳县八区农救会会长、县农救会委员。1942年秋天,日伪军对八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滕天美夜以继日奋战在抗日第一线,及时将塘河大队一批武器埋藏好,迅速将地下党组织转移出去。1943年5月17日晚,因汉奸告密,滕天美不幸被捕。在日伪匪面前,他坚贞不屈,临危不惧,于18日晨8时英勇就义。
1942年春,为了度过春荒,滕天美带领群众向地主借了几百担稻谷,尽管自家早已揭不开锅,但他还是把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在打鬼子和减租减息运动中,他挺身而出,奋勇向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地主和汉奸因此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滕天美烈士孙子滕以胜(中)展示革命烈士证明书
“敌人用尽酷刑,逼爷爷交出地下党组织,十根手指都被鬼子用钢钉钉穿了,他也没有出卖战友。最后牺牲时,鬼子用指挥刀砍下爷爷的头颅,挂在桥头上示众,腹部以下也被砍成两段。”滕以胜说道。
烈士英名传千古,浩气长存天地间。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天美村新建红色教育基地,主要介绍革命烈士滕天美的英勇事迹和干群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举措。
感言

弘扬烈士精神,继承先烈遗志,踏实为民办实事,诚心为民解忧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员干部要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不忘历史,鼓舞人们传承英烈的神圣事业,发扬革命先辈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慨,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学习和传承他们的廉洁风范,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做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